直击“三夏”生产:丰收喜报频传夏播紧锣密鼓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22-06-17 14:41 作者:东方网 阅读量:6757
产量高,质量高,价格好,形势好于预期,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是记者最近几天在夏粮主产区一线调研听到的丰收喜讯目前,全国麦收即将结束许多主产区的小麦质量好于正常水平,收成超出预期与此同时,夏播正在全面展开夏粮归仓,秋粮早长,大地再次种下丰收的希望
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专家表示,今年夏粮丰收,加上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提振了农民种粮的信心,让中国人有了饭碗
最近几天,记者来到河北邯郸市代召乡曹乐堡村,看到在农民曹洪波的麦田里,伴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堆堆麦穗正被装进联合收割机的肚子里,黄澄澄的麦粒正在转化。
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河北省冬小麦越冬前苗情为近30年来最差据农情调度,目前,河北省小麦长势普遍好于上年,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夏粮丰收在望,预计6月22日前后大面积收割基本结束
今年全村小麦长势爆发,家家户户小麦产量都很高代乡曹乐堡村党支部书记张鹏飞告诉记者,目前,曹乐堡村已有2855亩小麦入库
在三夏的农忙时节,这样的丰收喜讯频频传来。
伴随着夏收的完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安徽4280万亩小麦的单产有望创历史新高。
"今年的小麦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粮食物资储备中心综合业务股股长吴杰说,几年前,小麦中有不完善粒今年五谷丰登
记者从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最近几天,该局在淮北,亳州等小麦主产区进行的质量调查显示,截至6月7日,三等以上小麦占95.1%,比去年同期提高9.7个百分点。
意想不到的丰收来自于一系列超强度的稳粮措施一方面,精量播种,病虫害精准预报,一喷三防等技术在田间广泛应用,科技支撑贯穿粮食生产,流通,收储全过程另一方面,机械化提高了从播种,管理和保护到收获的粮食生产能力
去年我们村挖了1000多米的灌溉渠农业农村局定期飞去打药,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他们代表乡镇领导和全盟干部实地察看苗情,开展‘科技强苗’活动,脚踏实地地努力工作张鹏飞告诉记者,今年小麦没有受到病虫害和干热风等的侵袭,而且长得很好
减损也是产量的增加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安徽省麦收损失率在2%以下,麦收损失减少约3亿斤
据中粮集团介绍,今年夏粮收购呈现质量,数量,价格三高态势目前中粮今年的收购价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为最近几年来最高
新麦上市以来,加工,仓储,贸易等企业采购意向强烈,积极入市收购,市场活跃度较高目前小麦收购价普遍在每斤1.5元左右,远高于最低收购价1.15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江南说
全面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农资补贴和农机购置及应用补贴...一系列惠农政策接踵而至。
数着自家16亩地的总收入,曹洪波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麦田里1亩地产量1350斤,收粮点1斤小麦收购价1.5元,1亩地收益2025元
今年以来,中国夏粮生产面临各种挑战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多措并举,攻坚克难,确保夏粮丰收,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江楠说
夏天与夏播有关目前,许多地方的夏播也已进入高峰期
麦收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种粮大户尚越一大早就在地里忙着种玉米尚岳说,趁着天气好,我们要赶紧把种子播到地里,农事不能耽误
今年,尚月种植了370亩大豆和玉米间作两行玉米和四行大豆,既能减少玉米的产量,又能增加大豆的收入尚越说在安徽东南部,水稻插秧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记者了解到,今年安徽预计夏播粮食6145万亩截至6月12日,已播种3615.9万亩,占计划面积的58.8%在夏粮和春粮面积比上年增加的基础上,夏播意向完成后,安徽全年粮食面积将达到1.097亿亩以上截至6月14日,河南省夏播面积7879.4万亩,占预估面积的87.5%
夏粮归仓,秋粮长得早,丰收的希望又种在田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站点精选
- 探路者:未来公司将在智能装备方面持续探索
- 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5月末小微贷款余额622
- 杭州:2022年第一期数字消费券于明晚八点发
- 开展中蜂养殖技术培训
- 爱施德:深圳市神州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累计质押
- 映客拟更名为映宇宙,以更好反映公司未来发展方
-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51.79亿港元
- 总资产50亿,负债却达186亿元三亚凤凰岛主
- 鞍钢矿业向打造世界领先资源开发企业稳步迈进
- 午间公告:茂化实华子公司乙醇胺装置临时停产;
- 重磅信号!1700亿华尔街巨头疯狂调研A股,
- 浙商证券维持立高食品买入评级立高食品点评报告
- 开滦股份:目前唐山中泓公司尚未转入运营期
- 一加NordN20SE曝光,该公司首款“SE
- 喜悦智行6月10日龙虎榜数据
- 甘肃打出稳就业“组合拳”为经济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