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r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马上消金解析多类型诈骗手段,提升群众防骗意识

来源:国际商业网    发布时间:2021-12-06 17:13   作者:国际商业网   阅读量:5177   会员投稿

“一位经手发布过无数则关于电信诈骗的新闻的90后媒体人被骗5万余元。”

“一名中南财大博士生被电信诈骗十万元。”

“一位生活经验丰富的美食博主,甚至还做过诈骗视频科普,结果不仅被骗光所有积蓄,还在借贷平台上负债15万。”

……

这些年轻人被诈骗的案例,你以为是个例吗?

然而现实却是,平时熟读各类防骗攻略,玩转互联网工具,承担着给家里长辈转发防骗科普帖角色的90后们,竟然成了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显示,从我国受骗用户年龄分布情况看,90后已经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诈骗对象,占比高达63.7%。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00后群体受骗用户数量超过60后群体,占比4.3%。

所以,当年轻人和长辈同时遇上骗子,谁更容易被骗,还说不定呢。

为什么日常接触诈骗新闻,泡在互联网里的年轻人,却成了诈骗分子的“囊中之物”?其实,一方面,正是因为年轻人的生活被网络深度嵌入,信息多方位暴露,给了诈骗分子多重下手的机会;另一方面,现在诈骗手段升级,已经不再是广撒网随机诈骗的“粗放”方式,而是量身定制的精准“剧本”诈骗。

每一个人在被骗之前,都觉得自己才不会蠢到上当受骗。但这一切可能只是说明,到目前为止比较幸运,还没遇到骗子为你打造定制的“剧本”。

诈骗方式从“随机诈骗”向“精准诈骗”转变

我们印象中总觉得骗子的话术都十分愚蠢,比如“恭喜你中奖了”、“孩子被绑架了”等,还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一听就能识破,怎么会被骗呢?其实,现在的诈骗手段早已精准化,与过去广撒网、随机式诈骗方式不同,“精准诈骗”更具针对性和指向性,欺骗性、迷惑性进一步增强。一些犯罪分子还从单一“对话式”诈骗向“情景剧式”诈骗转变。

当诈骗分子准确说出你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参与的某项事件时,诈骗的命中率就会变高,此时被威胁的恐惧感也会让人降低判断能力。比如,你经常网购,那么就根据你的家庭住址和货物信息,实施退货诈骗;你在找兼职,那么“高薪日结”的刷单骗局、“跑分”洗钱骗局就会盯上你;你有网贷逾期记录,并且近期要买房,那么征信“修复”诈骗剧本就是量身定做;如果你正在着急寻找接种新冠第二针疫苗,那么限定疫苗名额诈骗就很容易让你上钩……

总之,诈骗分子会全方位根据个人信息,定制一套“情景式剧本”诈骗,再加上一些现代化技术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战术,逐步攻破受害者的心理防线,让人防不胜防。现实中甚至出现,当警察去阻拦正在进行中的诈骗时,受害者竟然相信骗子,却把警察误认为骗子的闹剧。

个人信息泄漏是精准诈骗的“罪魁祸首”

如今的骗子从一开始就能准确报出受害者的个人信息,甚至在网上的活动轨迹,导致受害者降低防范意识。个人信息的泄露、被窃取正是“量身定做”的精准诈骗得以实施的关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年)》指出,目前超过7成的电信网络诈骗与个人信息泄漏或被窃取有关,且该比例呈现持续提升趋势。

年轻人和网络深度绑定,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容易造成信息泄露。比如网购、网上投资、求职、售楼处看房、求职等等,都会填写自己或亲友的姓名及通讯方式。还有平时丢弃快递单、身份证复印件、简历、旧手机、旧银行卡等,都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马上消费建议大家平时养成保护个人信息的行为习惯,妥善保管和使用带有个人信息的证件和物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不用的时候及时销毁。使用网络时尽量不连接使用公共wifi,手机蓝牙不用时要关闭,设置更高级别的账户密码,不要轻易点击不明来历的链接、二维码和APP,一旦链接上钓鱼网站,很容易被读取个人信息。

电信网络诈骗就在我们身边,随手接起的一个电话,添加的一个陌生好友,都有可能是诈骗的开始。防火防盗防诈骗,我们要日常多多学习防骗知识,了解各个类型的诈骗手段,提升防骗意识,守护好自身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