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r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复旦“博医团”走进椰城为海南儿童筑牢“大病不出岛”防线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24-07-21 23:00   作者:东方网   阅读量:5708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立30年了。为更好地弘扬“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和“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7月17日,博医团来到海南省海口市开展医疗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博医团中既有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肿瘤科、小儿外科、肾脏科、儿童保健科、新生儿科、神经内科的顶尖专家和博士生,还有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博士生。

为海南儿童筑牢“大病不出岛”防线

在此次实践中,博医团师生们不辞辛劳,先后前往海南省儿童医院和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卫生院进行义诊。在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卫生院,一名患儿家属拿着近百页的病历找到博医团领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血液肿瘤专家翟晓文。“昨天去海南省儿童医院没有赶上义诊,听说今天你们来这里,我们一早就来等了。”患儿家属说。

孩子罹患罕见的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这是一种复杂性罕见病。患儿需要接受近一年的化疗,必要时还可以接受移植。通过一段时间的化疗,孩子的病情得以控制,甚至一度好转到正常水平,家属想停止治疗,却遭到了当地医生的反对。

“医生说得对,不可以停。”翟晓文以专业而坚定的态度告诫家属,“不仅不可以停,还要提前做好移植准备工作。这个疾病险恶,你们一定要配合好医生。”当家属提出要去上海治疗时,翟晓文又耐心地解释,“这里的血液科就是我们医院建设的,代表的也是复旦儿科的水平,你在这里接受的治疗和上海是完全一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便承担起海南省儿童医院的医疗指导工作,通过品牌平移、管理平移和技术平移等全方位的支持与合作,显著提升了海南省儿科医疗水平,为海南儿童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大病不出岛”的防线。

义诊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肾脏科主任沈茜接诊了一名疑似狼疮的患儿。问诊结束时,孩子妈妈感激地说:“孩子做了很多检查了,再看不好我就去广州了,还好你们来了!”事实上,很多家长带孩子来找上海专家前,在当地医院已经有了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但上海专家的一句“就这样治疗没问题”,让很多家长吃了定心丸。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的博士生赵玲在义诊活动中逐渐了解了当地的疾病特征。“在这过程中不仅帮助了患者,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知识体系的不足,有了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与方向。”赵玲说。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的胡纯纯是义诊中接待患者最多的博士生之一。“不管是三甲还是基层医院,对儿童保健的需求非常大。这也说明现在的家长也逐渐提高了健康意识,更加重视保健和预防的重要性。”胡纯纯说。而此行也让她重新思考了医疗资源分配的问题。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基层群众?如何培养更多扎根基层的医疗人才?这些问题在她心中扎下根,也更加坚定了她要不断努力,为更多的儿童提供健康服务。

“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践行“为人群服务”

三十载风雨兼程,“博医团”始终被乡亲们亲切地誉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实践活动中,博医团的师生们深入村户,送医上门。在海口市西秀镇长德村,师生们先后前往脑瘫患儿、残疾儿童和移植患者家中,深入了解他们的治疗进展和康复情况。他们不仅带去了医术的温暖,还针对患者和家属的日常生活起居,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使村民们倍感关怀。

复旦儿科儿外科的博士生戴菽阳在深入体验了当地村民的生活实际和健康需求后,深感许多村民因交通不便、经济拮据等原因而面临就医难的困境。与他们的真挚交流,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健康对于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意义。他感慨道:“直面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种种挑战,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我将持续深耕学术,磨砺医术,同时加强医德修养,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健康和希望。”

在患有婴儿痉挛征的小女孩家庭,由于婴儿痉挛征是难治性癫痫、预后较差,家属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案但后续疗效不佳,反复多次之后患儿家属已经没有信心就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博士生李苹说:“这是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癫痫这个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生活甚至生存所造成的巨大影响。让我深深意识到作为神经内科博士生,对难治性癫痫研究的巨大责任感。”

正值酷暑三伏,海口的气温在午后飙升到35度,乡间小路上,师生们的背影在汗水中显得格外坚毅。他们遇到了一对听力健全但无法言语的兄弟,一个7岁,一个5岁。在师生们为其明确了治疗方案后,他们乐呵呵地把师生们一路护送到村口,此情此景让所有人的内心都充满了感动。除了进一步的治疗计划,师生们还建议家属和当地乡镇工作人员考虑教授孩子手语、联系特殊学校等,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尽管现在医疗条件逐渐完善,但是还是有部分患者无法就医或者无法改变疾病带来的困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外科博士生顾瑶瑶说:“我们的‘送医下乡’可以为这几位患者解决一定的问题,但他们后续的就医还需要乡镇医疗机构与村委会的持续跟进。尽管我们能做的事情十分有限,但我也希望这些微小的工作能够切实给他们带来帮助。”

在偏远乡村的广袤土地上,博医团的师生们将宝贵的医学知识播撒,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崇高上医精神。这次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不仅让乡村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提升,更让博医团的师生们收获了满满的友谊与成长。在结束义诊和送医下乡的工作后,他们还通过举办讲座、公开课等教学活动,深入浅出地传授医学知识,与当地医疗团队和医学生们展开了深度的交流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们不仅传递了医术的精髓,更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心得,用智慧点亮了医学的未来。

此行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外科主任沈淳看到学生们的出色表现,不禁为他们的成长点赞。“医学人才的职责不仅是追求学术进步和职业发展,更要承担起服务社会和人民健康的重任。下乡服务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基层医疗的艰辛和需求,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通过为基层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他们能体会到职业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激发他们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动力。”沈淳说。

数日来,师生们不断听到有当地医护和居民问:“你们什么时候再来?”面他们对医护的尊重信任和热切期盼,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博士生陆佳静深深动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会时时提醒自己不忘学医初心。希望未来更多的优质医疗资源可以下沉基层、更多的青年医生可以加入到志愿服务中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外科学博士生解鲁璐也表示,希望未来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远程会诊和远程病理诊断等现代医疗手段的发展,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更多偏远地区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