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r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苏州相城黄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力度提升非遗影响力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4-04-07 17:32   作者:新华网   阅读量:8353   

近年来,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挖掘整合民间非遗技艺资源,大力推进非遗保护与发展工作。日前,黄埭镇吴门德仁轩的海棠糕、梅花糕制作技艺与传统布艺制作技艺入选相城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林玉获评“相城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海棠糕和梅花糕是江南地区著名的风味特色小吃,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后逐渐成为江南传统糕类小吃之一。梅花糕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就成为江南地区最著名的传统特色糕类小吃。相城区第十批非遗项目吴门德仁轩的海棠糕与梅花糕制作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第三代传承人吴德仁曾在黄埭镇东桥菜市场门口售卖糕饼,后在多方帮助下,在冯梦龙村设固定摊位。

展示传统布艺制作技艺

传统布艺制作技艺是集民间剪纸、刺绣、造型、手工缝制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传统布艺制作技艺项目申报者朱君是相城区东桥中学的一名美术老师,也是学校“针头线脑”手工社团指导老师。朱君把美术课堂和手工课堂进行完美融合,将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传递到年轻一代中去。曾多次受邀参加苏州市美术馆、苏州市旅游中心的手工公益课程教学活动,开发的布艺手作汉服项目、生肖项目、定胜糕香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黄埭镇是著名的“草席之乡”,草席生产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宋代就已作为贡品。草席有脐席、隐稍、双草、油朴、纱筋席等十多个品种,20世纪70至80年代初,黄埭镇东桥地区的草席编织日产超过4000条,年产量占全县的70-80%。2011年,织席制作技艺被列入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初,相城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王林玉随其父亲王才宝学习织席工艺,距今已有40多年织席的经验。后在政府的支持下,王林玉开办东桥草席制作加工厂。

非遗是传统文化的传承纽带,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手。据了解,目前,黄埭镇拥有市级非遗黄埭西瓜子炒制技艺;道教音乐,织席制作技艺,冯梦龙传说故事,海棠糕、梅花糕制作技艺和传统布艺制作技艺5项区级非遗;以及金福坤、陶钢、张菊英和王林玉4位区级非遗传承人。接下来,黄埭镇将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力度,常态化组织开展非遗展览、手作体验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提升黄埭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