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r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快报

滴滴智能电动汽车项目卖了小鹏汽车接盘

来源:TechWeb    发布时间:2023-08-29 15:21   作者:TechWeb   阅读量:4317   

,在经历几年探索之后,滴滴正式宣布出售智能电动汽车项目。

今日,小鹏汽车宣布已经和滴滴以及滴滴旗下子公司签署股份购买协议,小鹏汽车将以最高总对价约58.35亿港元,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收购对价以增发股份的形式完成。

也就是说,本次收购不涉及现金部分。小鹏通过股份增发收购滴滴资产,滴滴则通过变卖资产获得小鹏股份,成为小鹏汽车的战略股东。

在与滴滴的合作基础之上,小鹏汽车将推出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代号“MONA”,产品定价在15万元左右,同时面向C端和B端销售,预计2024年量产推出市场。

据了解,与此前滴滴和比亚迪合作的D1车型不同,滴滴和小鹏这次合作的MONA车型,将加强自动驾驶技术能力,并会标配小鹏的XNGP智驾辅助系统。

而滴滴内部造车业务“达芬奇”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据虎嗅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达芬奇”不会再造整车,也不会再卖整车,滴滴已经放弃了造车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内造车市场一片红海的当下,滴滴和小鹏的结合可以说是顺势而为。滴滴省去了自己造车的高风险和高成本,小鹏也得以分摊现有平台和技术等的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

滴滴放弃自己造车

与小米高调官宣入局造车不同,滴滴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要造车,但私下在造车这条道路上却做过不少探索。

2018年4月,滴滴与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官宣成立“洪流联盟”,其中包括博世、北汽、比亚迪、宁德时代、四维图新等。彼时,滴滴创始人程维曾表态“滴滴坚决不造车。”

2019年10月,时任滴滴出行副总裁的刘海江在出席活动时公开表示,滴滴出行正在携手汽车产业合作伙伴,联合设计和开发新一代共享智能汽车,内部代号为D1。

2020年11月,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打造的定制网约车D1正式发布,滴滴参与了包括整车工程Package、人机工程布置、内外饰造型、整车配置、座椅原型、车联网软件架构等的设计。

在程维的规划里,预计到2025年将推出D3,届时将普及100万辆搭载自动驾驶的网约车。但事与愿违,2021年D1卖出10176台,到了第二年仅卖出994台。D1之后再没有后续产品发布。

2021年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需求爆发的一年,百度、小米纷纷高调宣布造车,滴滴也被曝秘密重启造车计划。2022年初,有消息称,滴滴重启代号为“达芬奇”的造车计划,负责人为滴滴出行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他也是D1的首席产品官。

爆料称,滴滴此次计划打造两款车,分别是乘用车和网约车。其中,面向乘用车市场的车型将命名为C1,定位于15万元级紧凑型纯电动轿车;面向网约车市场的车型为D1 Light,为D1的精简版车型,未来投放给花小猪打车平台使用。

不过,随着滴滴将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出售给小鹏汽车,其“达芬奇”造车业务也将接近尾声。据第一财经报道,除了“达芬奇”项目的技术资产外,部分滴滴造车的研发人员和设备也将被小鹏汽车接手。

小鹏汽车接棒造车

业内普遍认为,滴滴将智能电动汽车项目卖给小鹏汽车,意味着滴滴实质上已经放弃了造车业务。

和百度困于造车资质不同,有消息称,滴滴的造车资质或可以通过收购位于江西赣州的国机智骏解决。国机智骏是国机汽车在2017年联合国机内外部多家企业组建成立的一家纯电动车造车公司。

滴滴自身的经营情况以及造车市场大环境或许是滴滴放弃造车的主要原因。从市场大环境来看,新能源造车第一梯队已经涌现,留给其他企业的空间不多了,更何况是车还没上市的滴滴。

而且,无论是自动驾驶还是造车领域,都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而滴滴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累计亏损超千亿元,若持续加码造车,短期内难有收入不说,公司整体业绩也会承压。

有业内人士表示,“程维在造车业务上的决心不是很强,整体的投入不是很大。负责造车业务的杨峻,因为兼职其他的业务,也没有投入100%的精力。”最终只能把这块业务卖掉。

接手滴滴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小鹏汽车将打造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项目代号“MONA”,产品定价在15万元左右,作为其全新品牌的首款产品。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向媒体表示,MONA车型是小鹏第二品牌甚至第三品牌的开始,该品牌以C端为主,兼顾B端。预计2024年量产推出市场。

该车型与小鹏汽车现有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得到滴滴生态系统的全力支持后,将有利于小鹏汽车提高自身销量,同时扩大与蔚来、理想等新老对手的竞争力。

根据协议,小鹏与滴滴同意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包括新款智能电动汽车的研究及开发、本公司的智能电动汽车在滴滴共享出行平台上的运营、营销、金融和保险服务、充电、自动驾驶以及国际市场的联合开发。

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向TechWeb表示,“滴滴深耕出行领域十几年,更懂国人的出行需求。小鹏已经有多款车型落地,造车经验更丰富。滴滴和小鹏的这次合作是一种优势资源互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